聊聊如何读书
前言
我读的书虽然不多,但也避免不了去思考三个问题:
- 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 我怎么判断这本书要粗读还是精读?
- 我应该如何去粗度或者精读一本书?
这是从选书开始到读书读完的三个问题,串联了阅读的流程,大多数人都会去思考 1 ,部分人会去思考 3 ,少数人会去思考 2。
有一本书专门讨论第 3 个问题,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写的很全面很详细,讲述了阅读中 4 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需求,值得参考和学习。所以本文不讨论第 3 个问题,重点聊聊第 1,2 个问题,因为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我认为思考清楚读什么书和判断一本书的价值比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重要。
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我本人从小到大,并不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小时候也只看过一点小说,阅读量不大。后来,越来越多的经历告诉我读书的重要性,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价值,尝试突破不喜欢阅读的习惯,从书中获取我想要的东西。那么,当我决定迈出第一步时,“我应该读什么书” 就是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当时我的选择很保守,我选择了网络上一些我信任的大 V 推荐的书单,事实上这些书籍确实给我带来了不错的阅读体验和思维上的开拓。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问题 - 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不同的人群读的书一定是不一样的,但里面一定有共同之处,所以我给出的方法是我从实践的经验中抽取出来的,面向那些和我一样还在职场酣战的年轻人。
读书是为了获取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价值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呢?我将书中的价值分为 4 类:
- 通识类 - 社会、人文、心理、思考、解决问题、沟通等
- 技能类 - 专业技能、教程等
- 工具类 - 某个工具或方法论的全面的详细的内容
- 其他类 - 不属于上述三类,例如小说、杂志等
通识类的书籍启迪我们的人生,以人为圆心,涵盖每个人都会涉猎的各个方面。这部分的书籍量大内容多,对于阅读者来说,通识类的书籍看懂不算困难,也不会很枯燥,且每个人看后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知。在选择自己应该读什么书时,通识类的书籍一定不能少。
技能类的书籍强化我们的某项技能,可以提升我们使用该技能的水平,对于大部分在职场工作或是靠一门「手艺」吃饭的人来说,技能类的书籍总有那么几本经典是必读的。
工具类的书籍记录了工具最全面的信息,在需要这个工具时,它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支持,是我们最好的帮手。这类书籍一般用于查阅,不会通读。
其他类的书籍涉猎最广,内容更多更杂,阅读的情况更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所以在思考“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时,其他类的书籍先不做考虑。
读什么样的书,我建议在以上几类书籍的配比是 6:3:1 ,分别代表:
通识类:技能类:工具类 = 6:3:1
为什么这样建议呢?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知识的半衰期」,就如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一样,代指知识的价值发光发热的时间。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充斥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客观存在,不分好坏。但对于每个人来说知识的价值都不一样,有的知识价值转瞬即逝,就像时代的风口,处在风口之上时,风口的知识价值千金,可随着风口消逝,相应的知识也就一文不值。反之,有的知识不会为你的直接带来可量化的价值,甚至你都不知道学了之后有什么变化,但这类知识往往长期积累起来能够产生「聚变式」的价值。
知识半衰期的核心是将知识发挥价值的周期量化,根据知识半衰期的长短,判断我们应该读哪些书籍。结合上文中对书籍的分类,半衰期一般是这样的:
- 通识类 - 半衰期往往至少数十年,部分人性类、哲学类、思想类可以在未来成百上千年依然适用。
- 技能类 - 科技的快速发展往往会让技能类的知识半衰期偏短,以互联网行业最突出,产品、运营、研发等技术往往半衰期不超过 10 年。就算是以经验至上的医学相关行业举例,半衰期一般也仅有几十年,50 年前和医疗技术水平和医药情况和当下已经完全天差地别了。
- 工具类 - 工具类的书籍知识半衰期不固定,随着其工具的适用时期而定。从近代来看,哪怕是像《新华字典》这样的文字类工具书籍,也在逐渐被科技的发展所颠覆替代,显得没那么必要了。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个人的人生规划了,我坚信一个人的人生规划需要秉承「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长期主义告诉我们要去选择长期积累会给我们带来丰富价值的方向,而不应该只选择做当下会产生价值的事情,如果只看当下的价值,往往伴随着博弈和投机,这样的价值是不稳定的。所以,既不能完全不顾专业技能,选择半衰期超长的通识类书籍,也不能完全不看通识类书籍,只顾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识与技能相辅而成,为人生规划的短中长期持续发挥价值。
如果你认可我的理念,那么,上文的书籍配比一定适合你。
如果把技能书籍比作我们的「武器」,那么通识书籍就是使用武器的「心法」。阅读通识类的书籍都能为我们带来「心法」上的提升,有的人喜欢读哲学、历史类,有的人喜欢读政治、经济类。我个人喜欢阅读思考、沟通、成长类。类别没有好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即可,核心是获取这些书籍中的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价值。技能类和工具类的书籍,更看重它们在短期内带来的直接价值,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这部分书籍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行业选择即可,例如摄影相关行业会频繁长期使用到 Ps(PhotoShop),那么买一本 Ps 的工具书籍阅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怎么判断这本书要粗读还是精读
在选择阅读一本书后,往往就会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开始阅读了,有的同学像看小说一样,一目 10 行,一本 600 页的书一周搞定。有的同学则逐字逐句的看,看完了还要思考一会儿,往往一本书要读几个月。
那么怎么判断应该怎么读呢?这里引入两个概念:「知识的层级」和「知识的需求度」。
知识的层级
知识的层级是这个知识在相关知识领域所处的位置,举个例子来说,《C 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知识在整个计算机研发领域处于偏底层,如下图:
层级越深入的知识越接近事物的原理,能推导出层级浅知识,所以往往层级深的知识更需要精读和思考。判断知识的层级需要对该知识领域具备一定的了解,不需要构建出完整的知识图谱,但至少应该知道处于哪个层级。
知识的需求度
知识的需求度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判断对这知识有多少需求。举个例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计算机的知识需求都是不多的,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会使用 Office 办公软件就足够了。所以知识的需求度就在计算机的使用层面,并不需要去了解如何写代码,如何装机,如何修电脑。但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的从业者,那么需求度就会深入好几个层级。
知识的需求度和层级共同决定了这本书应该粗读还是精读,往往层级越深入越需要精读,需求度越高越需要精读,就像一个坐标系:
所以根据这个坐标系,往往以下几类书籍是需要精读的:
- 事物原理类
- 领域经典类
- 哲学、人性类
- 分析思考类
反之,以下几类书籍往往是需要粗读的:
- 方法论类
- 操作手册类
- 字典、工具类
以上,就是判断书籍应该怎么读的方法了,确定好粗读还是精读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去粗读,怎么去精读了。这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解决的问题了,粗读和精读只是我对读书方法两个极端的概括,在这本书中,将会讲述更多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 4 个层级,每个层级阅读方式写的都很详细,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读一下。里面也涵盖了一点「读什么书」,「怎么读」的内容。
总结
虽然读书并不是我的强项,但我还是写了这篇文章来描述我对如何读书的理解和看法,文中提到的读书配比和理念虽然不能做到适合每一个人,但至少从一名互联网从业者的视角来说,这样的思路是适合大部分年轻人的。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样的阅读者,或是选择什么样的书籍,读书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让书中的价值服务于我们」,在这样的目标下,本文的读书思路则是一个方法论,为那些不怎么会读书的人提供一个可选的读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