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读书之前

《金字塔原理》 - 麦肯锡经典培训教材,一听就觉得这本书相当的牛逼。我读书有看前言和序言的习惯,这一段往往是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多么多么牛逼。看完之后,成功的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有一种我看完就能智力 +10 的感觉。好了,开始阅读吧。

一、表达的逻辑

第 1 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归类分组,自上而下,结论先行。
条理清晰的文章需要不断自上而下的输出,而不只是一开始的自上而下。
组织文章的时候,应该按照金字塔结构,中心思想 -> 章节思想 -> 段落思想 -> 句子思想。且每一个思想需要满足四种模式中的一种:

  1.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3. 结构(空间)顺序:重庆、上海、北京
  4.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不重要

第 2 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三种子结构:

  1. 疑问 - 回答式的对话
  2. 横向的演绎或归纳推理
  3. 讲故事的序言
  • 演绎推理:
    第一个思想对现象做表述,第二个思想对第一个轮数据的主语或者谓语做表述,第三个思想从第一、第二个思想中得出表述。

  • 归纳推理:
    从一组归纳性论述中得出共同点,并加以推理得出一个推论。

  • 序言的结构
    背景、冲突、问题、回答 四个要素。

第 3 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3.1 自上而下法

  1. 画出主题方框
  2. 设想主要疑问
  3. 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4. 说明“背景”
  5. 指出冲突
  6. 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

提示:

  1. 提出主题思想
  2.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 写序言:背景 - 冲突 - 疑问 - 回答
  4. 与受众进行疑问 - 回答式的对话
  5.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 - 回答式的对话

3.2 自下而上法

  1. 列出想要表达的点
  2. 找出各点之间的联系
  3. 得出结论
  4. 倒推出序言

第 4 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标准顺序:
背景 -> 冲突 -> 疑问 -> 解决方案

序言需要和主题相关,提出的疑问和解决方案需要和主题箱匹配。
序言里描述主题思想的部分最好列出关键句,关键句的作用不光可以对主题进行描述,也是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

每一个关键句下的内容最好也采用:背景 -> 冲突 -> 疑问 -> 解答的方式,但比序言简单很多。其主要目的是提示读者已知的信息和衔接下面要说的信息。

序言的常见模式:

  1. 发出指示式 - 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2. 请求支持式 - 我们是否应该这么做
  3. 解释做法式 - 我们应该如何做
  4. 比较选择式 - 我们应该做什么

第 5 章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1.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需要具有逻辑性。即为,条件 A ,条件 B,因此结论 C。条件 A 和 B 需要有关联,A 和 B 同时出现时,得出结论 C。
    优点:更符合思想思考的顺序
    缺点:如果演绎推理超过三步,就会变得繁琐复杂,且读者理解起来不够清晰。

演绎推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 解决问题的方案
  1. 归纳推理
    • 正确定义一组思想。找到一个能够表示改组思想共性的名词。
    • 识别并提出改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的不对称的思想。

总结:演绎关系的建立,要求推理过程中第二部对第一步做出评述,并推导出一个结论。归纳关系则基于句子结构,必须找出各句主语或谓语之间的共同点,并根据这一共同点得出结论。

二、思考的逻辑

第 6 章 应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三种:

  1. 时间(步骤)顺序 - 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2. 结构(空间)顺序 - 将整体分割为部分
  3. 程度(重要性)顺序 - 将类似失误归为一组

时间顺序:
每一个步骤应当属于同一逻辑层次,并且有强烈了联系,上一步完成之后必须是下一步。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主题句是要达到的效果,表述思想的顺序与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部、第三步)一致。

结构顺序:

MECE 原则:

  1. 各部分之前相互独立,相互排斥,没有重叠。
  2.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结构顺序适合用于逻辑拆分时,每个点之间没有明显的重要性区别,和时间顺序时,则可以按照读者想象的顺序进行描述。例如示意图、地图、图画、照片。

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
指明每组中的项目(思想、观点、问题等)具有共同特性,确保将所有具有该特性的项目列入一组。在每组中,根据各个问题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顺序–该特性表现最鲜明的问题排在第一位,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第 7 章 概括各组思想

概括各组思想:确保划分好的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其中的精华。
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读者某些事的情况。

  •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

说明采取行动的结果/目标

  • 在讲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联系起来之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组合,尽量将每一组的行动、步骤控制在 5 个以下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来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及目标。

总结句要用明确的语言概括

  • 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一组行动、步骤控制在 5 个以内。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来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区分行动、步骤、层次
将行动、步骤进行层次划分,如果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无法很好的对各个行动所产生的结果产生立体感。这时就需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再将每个层次的行动和步骤进行归类。

概括行动结果
总结行动产生的结果:

  •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 总结概括性语句必须说明各项行动、步骤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项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通过的抽象层次,再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有时,我们在对一个得出主题的结论进行划分的时候,往往是缺乏思想的。例如没有找出结论之间的共性,使得主题思想论证的不够充分。这时,我们需要将结论之间的共性找出来,并对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描述。

进行归纳跃进
对得出的结论和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整理,从而得出更加精炼的结论,归纳跃进可以让我们找出主题思想是否清晰,以及结论是否可以支持我们归纳跃进出主题思想,避免我们在得出的结论中无法得出主题思想。

三、解决问题的逻辑

商务文章通常需要回答:

  1. 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解决方案)
  2. 我们应该做吗?(如果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3. 我们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如果已经知道且接受解决方案)

流程示意:
界定问题 -> 构建分析框架 -> 分析/找到解决方案 -> 构建金字塔与他人交流

第 8 章 界定问题

界定问题的 4 个要素:

  1. 切入点/序幕 - 设想或描述特定的时刻,特点的点。
  2. 困扰/困惑 - 影响了流程的正常运行,可能是内部、外部或其他原因。
  3. 现状(R1,非期望结果) - 面临的问题,或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
  4. 目标(R2,期望结果) - 期望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是具体的数字或结果。

发掘读者的疑问:

  1. 不知道如何将 R1 转化为 R2
  2. 知道如何将 R1 转化为 R2 ,但不确定是否正确。
  3. 知道将 R1 转化为 R2 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4. 知道将 R1 转化为 R2 的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方案行不通。
  5. 制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择哪一个。
  6. 知道 R1,但不能具体描述 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
  7. 知道 R2,但不清楚现在是否处于 R1(这是典型的标杆对比),无法确定是否存在问题。

第 9 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
收集信息 -> 描述发现 -> 得出结论 -> 提出方案

从信息资料入手:
如果是收集大量资料之后再开始分析,会造成大量资料无效,且许多分析和问题无关的问题。所以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诊断框架,再收集资料。

设计诊断框架:

  1. 呈现有型的结构 - 将问题的企业/领域下的系统示意图画出来。
  2. 寻找因果关系 - 寻找具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行为或任务。
  • 财务结构 - 根据财务划分
  • 任务结构 - 根据任务划分
  • 行动结构 - 根据行动划分
  1. 对引发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类
  • 相似性分类 - 根据可能原因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 选择结构 - 根据整体的系统结构,从问题出发的位置进行逐级深入选择,直至找到问题为止。

    诊断框架用来提出问题,逻辑树、PERT 图(项目评估检查技术图)用来阐述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

使用诊断框架:

  • 收集资料 - 根据诊断框架的问题点列出需要收集的资料,而不是大而全的收集。

  • 分析的方法 - 根据诊断框架,设想出出问题的原因,再根据原因去收集资料验证问题。有了需要收集的资料之后,就需要确定资料的来源、任务分配以及时间表和估算消耗的资源了。

建立逻辑树

  1. 是否有问题?
  2. 问题在哪里?
  3. 为什么会存在?
  4. 我们能做什么?
  5. 我们应该做什么?

寻找解决方案
根据逻辑树上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遵循 MECE 法则,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细化。例如:对于开支过大这一问题,有一个引起原因是餐饮消费较高,那么针对餐饮消费部分就可以有一系列的环节可以列出来,在根据这些环节的情况去评估是否值得优化。

寻找各组思想的缺陷
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往往能想出很多组思想,对于这些思想来说,比较散乱,且没有联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一组一组的思想结合起来,根据分组思路结合,再对这些问题查漏补缺,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核心。

是非问题分析
是非问题往往是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将直接影响决策,例如:“如何减少晚餐的开支”和“我们是否应该减少晚餐的开支”,后者为是非问题,答案只有是和否,需要收集充分的资料来决策。

总结
「诊断框架」和「逻辑树」可以让解决问题更加具有系统性,同时,它们不光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在最终的文字报告中减少很多的工作量。因为它们能够快速方便的转换成金字塔结构。

四、演示的逻辑

第 10 章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突出文章的结构

  1. 多级标题法
  • 每一层及的标题不可能只有一个
  • 相同的思想应使用相同的句型。例如同一组思想中,都以动词或名词开始。
  • 标题用词应表达思想精髓
  • 标题与正文应分开考虑,标题是为了抓眼球。
  • 每组标题应提前介绍,不要一个标题紧接着另一个标题。
  • 不要滥用标题,标题需要有意义,类似序言,背景这类带有重合意义的标题不应该同时出现。
  1. 下划线法
    将关键句词和支持性论点用下划线标出,下划线法需要保证排版美观。
    注意点:
  • 必须严格使用疑问 - 回答结构。
  • 必须注意论点的措辞,说明论点的句子越短越好。
  1. 数字编号法
    优点在于方便检索,配合多级标题法有良好的效果,缺点为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读者不易理解文中的思想。

  2. 行首缩进法
    行首缩进法一般要用相同的句型表达观点,通过格式区分不同组的思想方便理解。

  3. 项目符号法
    项目符号法是首行缩进的变形,与多级标题一样,层次越低的观点,首行缩进越多。

上下文之间要有过度

  1. 讲故事
    按照背景 - 冲突 - 疑问的方式讲故事。
  2. 承上启下
    将前一部分挑选一个词、短语或主要思想,用在下一部分的起始句即可。
  3. 总结各部分内容
    复述前文主要论点和几点即可。
  4. 得出完整的结论
    在读完文章后,还需要让读者去做什么或者思考什么。
  5. 说明下一步已经行动
    如果希望读者在不久的将来采取行动,那么总结性的段落是有必要的。

第 11 章 在 PPT 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