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r's Blog

A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ll stack developer

0%

前言

《学会提问》是一本批判性思维入门书籍,因为对批判性思维的好奇,以及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还不错,所以我阅读了这本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常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如何得知一个结论的准确性、以及常见的谬误等等,如果你想有清晰的思维,想有精准的判断力,想知道别人是不是在忽悠你,那这本书一定能帮助你。

阅读全文 »

前言

最近因为工作安排,我需要为我们小组面试一些合适的开发人员,其中有包括 AndroidWeb后端 几个领域,面试的人加起来少说也有好几十个了。但其实通过的并不多,甚至不到 1/10,有时候甚至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要求太高了,或者面试的点不对。于是也在不断的精进自己技术面试的方法,虽然在多次改进之后通过率并没有提升,但至少相比最开始的「轰炸式」面试还是科学很多,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分享这些感受和心得。

阅读全文 »

前言

又过了一年,打开屏幕,日期上的 2021 已经变成了 2022,这种时间流逝的感知比生日、过年都来的更加直接,每天都能看到,都在告诉你已经来到了 2022,2021 已经无了。
想想看去年一年干了些啥,发现其实还折腾了挺多东西的,如果要为 2021 总结一个关键词的话,就叫「启迪」吧。

阅读全文 »

前言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一次算法的单元测试时,我使用 ES6 的 Map 存放 KeyValue,想要一个哈希表的效果,发现 Map 的存取效率比想象中低很多。从以前 Java 的开发经验来说,HashMap 的存取复杂度是 O(1),ES6 的 Map 虽然不是 HashMap,但也应该差不多。意外的是,实际测试下来性能竟然差很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阅读全文 »

前言

最近需求上想用一个查看代码 Diff 的组件(inline diff 模式),试了 Monaco EditorCodeMirrorDiff2Html 效果都一般,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但总那么一些不太符合我想要的地方。

  • MonacoEditor: 不能折叠,看长文本的情况下不太方便一眼看出那里有更改,而且有点重。
  • Diff2Html:有折叠有高亮,看似不错,但折叠不能展开,且样式上看起来不够精致。

咋办呢?我调研了一下 Diff2Html 这个库,其实它是提供了一些 API,可以自定义样式、规则等能力。但如果要基于 Diff2Html 修改成我想要的样子,改动成本很高。
所以,干脆还是自己实现一个吧,看起来也不算很复杂。
那么,开搞!话不多说,先看效果!

阅读全文 »

前言

做了 4 年开发,写了 4 年代码,接触过不少技术栈,与千千万万个技术人一样,我也是一名一直专注于代码一线的技术人,技术水平自我感觉还不错。随着对技术和业务的深入,看到的技术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是职场萌新,还在摸爬滚打,有的是业界大佬,已经立足于巅峰,更多的人则还是在这条络绎不绝技术之路上积累、学习和竞争。技术人之间往往难以分辨出孰高孰低,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不一样,都有应用的领域,各有千秋。那么作为技术人来说,要怎么做才能更厉害呢?是学习更多的技术?更深入?更全面?还是跟着公司转型做业务和管理?
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技术人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阅读全文 »

前言

《价值》已经读完了,这本 500 页的书记录了作者张磊和张磊所创办的「高瓴」投资集团的心路历程。回想起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讲经济、金融和投资的书籍,但书的第一章讲的却是作者自小的经历,从经历为起点,再到投资的哲学和价值的本质。深入浅出,将价值的本质和人生、经济、投资、产业等结合起来,为读者演绎了「价值」的魅力。
我欣赏作者的前瞻性,通过对价值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寻找创造价值的星星之火;通过对行业的深入和研究,形成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这些都离不开贯穿作者整个人生的理念:「长期主义的道路」、「做时间的朋友」、「与伟大的格局观者同行」和「守正用奇」。
那么,结合这些核心理念,谈谈我的感受。

阅读全文 »

前言

这个问题花了我 3 个小时,在 Kotlin 中使用 Gson 序列化 List,原本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需求,里面却隐藏着一些坑。在 Gson 中,序列化 List<Pojo> 这类实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用做任何特殊处理即可完成。但如果你序列化的是 List<Pojo<out BasePojo>>,那么问题就出现了,Pojo 对象本身是有属性和值的,但序列化出来的内容就成这样了 [{},{}],对象里面的属性都没了。 仅仅是定义的差别,List 中元素都是完全一样的,为啥一个可以一个不行呢?

阅读全文 »

前言

我读的书虽然不多,但也避免不了去思考三个问题:

  1. 我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2. 我怎么判断这本书要粗读还是精读?
  3. 我应该如何去粗度或者精读一本书?

这是从选书开始到读书读完的三个问题,串联了阅读的流程,大多数人都会去思考 1 ,部分人会去思考 3 ,少数人会去思考 2。
有一本书专门讨论第 3 个问题,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写的很全面很详细,讲述了阅读中 4 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需求,值得参考和学习。所以本文不讨论第 3 个问题,重点聊聊第 1,2 个问题,因为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我认为思考清楚读什么书和判断一本书的价值比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重要。

阅读全文 »